湖北棉花主產區探尋棉價暴漲背后的農情
來源: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10-10-29 閱讀次
近幾個月來,籽棉價格以“火箭”般的速度,從去年的每斤3元一路漲到接近6元。28日,記者來到位于湖北省棉花主產區江漢平原腹地的沙洋縣李市鎮彭嶺村,一探棉花價格“漲聲”背后的農情。
彭嶺村棉農周文清:“價是好,但收獲期比往年推遲一個月”
周文清,李市鎮彭嶺村二組農民,兒子在外打工,50歲的他和老伴守著自家的10畝地,其中6畝種的是棉花。
連續降溫后,太陽終于讓棉花綻開了笑臉,江漢平原暖和了起來。28日下午3時,記者來到彭嶺村時,周文清正在大門口和老伴一起剝棉花。提起今年的棉價,他說:10月10日,他賣出了今年收獲的第一批籽棉760斤,每斤4.4元;10月20日,他賣出第二批籽棉1100斤,每斤5.65元;目前,當地的收購價格是每斤5.85元。他還有1/3的棉花沒有收獲,準備分兩批出售。
一畝地的棉花可以掙多少錢呢?周文清給我們算了一筆收支帳:一畝地(標準畝)產棉花400多斤,按已經售出的平均價格5元計算,可以收入2000元。除去一季的肥料350元、農藥100元、種子50元,不算人工,一畝可以獲利1500元。
“今年價格漲了這么多,收成應該比往年要高很多!”面對記者的感慨,周文清解釋說:“今年氣溫偏低,雨季太長,產量減了。往年,畝產可以達到500多斤。按去年的價格每斤籽棉2.8元到3元,除去成本,一畝可以結余1000元。跟去年相比,今年每畝收入可以增加500元以上。”
增收是肯定的,但周文清似乎高興不起來。他的擔心棉價上漲,生產、生活物資也都跟著上漲。再加上收獲期延長,人工的投入要比年更多。去年,10月底棉花收獲就基本結束了,但是今年,要推遲一個月。記者一眼望去,在彭嶺村,一望無際的棉田里,正在開花和未開的棉桃還有很多。另外,收獲季節遲了,冬播也要遲,油菜的種植季節已經錯過了,只能種小麥,并且明年還會減產。
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王標:“今年減產不減收,擔心明年成本增加”
李市鎮棉花種植戶9000戶,今年棉花種植面積達3.5萬畝,比去年增4000畝。很多地方棉花種植面積萎縮,李市鎮怎么會逆勢而上?
李市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王標說,這得益于年初對棉花行情的準確預測。首先,棉花是李市鎮的優勢產業,省、市級棉花加工龍頭企業就有4家,擴大棉花種植面種有“靠山”。其次,當地農民有傳統的棉花種植習慣,經驗豐富,種植水平也比較高。再加上連續幾年棉花價格下滑,棉花產量減少,市場上棉花供不應求。通過向市縣農業專家請教,分析行情后,鎮里鼓勵農戶種植棉花,并逐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產量。由于今年氣候異常,9月15日,測產結果為畝平434斤。10月上旬抽樣調查,畝產420斤。而往年,棉花平均畝產為500斤左右。“今年棉花種植減產不減收,加價沒加成本,畝產平均減少約15%,畝平增收約25%。”
對于明年的棉花種植,跟周文清一樣,王標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一是棉花種植成本投入,如果肥料、種子等漲幅超過10%,農戶就承受不起了。二是用工投入較大,同樣的種植面積,水稻由于機械化程度較高,勞動力投入只有棉花的1/3。如果成本增幅的投入超過了漲價帶來的效益,農戶們也會放棄種植棉花,改種芝麻、花生等旱雜糧。
“在高棉價的刺激下,明年的棉花種植面積估計增加10%。”彭嶺村村支部書記張文剛認為,全村依托省級龍頭企業彭嶺棉花有限公司,發揮棉花種植優勢,發展訂單農業和打工經濟,在當地已成為一大特色,棉農不會輕易放棄。
棉花加工企業負責人陳作文:“天天虧損、天天加工”
沙洋作為江漢平原的棉花集散地之一,一批棉花加工企業也應運而生。位于彭嶺村的沙洋縣彭嶺棉花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一家集棉花收購、加工、倉儲、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公司2007年被認定為湖北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同年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參加全省棉花加工業設備更新改造驗收合格。公司擁有與國際接軌的400型打包機及國內先進的加工生產線,并配備有大型烘干設備和異性纖維清理車間,產品遠銷廣西、福建、湖南、武漢等全國十幾個省市,年加工皮棉能力18000噸。他的經營狀況,是當地棉花產業的一個縮影。
“作為棉花這個加工產業鏈條上的第一關,盈也好,虧也好,首先都由我們扛著。”公司負責人陳作文說,往年加工皮棉都在8000噸,今年到目前只有2000噸。目前,成本價格從每噸13000元,漲到了26000元。加工一噸,前幾個月每月虧2000元到3000元,現在每月虧1000元。
對于棉花價格,作為當地最大的棉花加工企業負責人,陳作文左右為難:價高了,需要大量的收儲資金,公司收不起;價低了,農戶們種不起了,可能出現無花可收。從銀行爭取到的2億元資金,因價格一路“高燒”,他也不敢全部動用。
他希望價格能調整到一個讓農戶有收益的水平,讓農戶種棉花有錢可掙,穩定種植面積,讓整個行業健康發展。隨著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在外打工一個月也能掙2000元左右。“目前,種一畝地棉花的收益不如打半個月的工。”陳作文說,當地種植棉花的主力軍都在45歲以上了,因為不能出去打工,只有在家種些棉花,這樣總比閑著強——他們沒有算自己的勞動力成本。“一斤籽棉5元以下,老百姓就種不起了。”
彭嶺村棉農周文清:“價是好,但收獲期比往年推遲一個月”
周文清,李市鎮彭嶺村二組農民,兒子在外打工,50歲的他和老伴守著自家的10畝地,其中6畝種的是棉花。
連續降溫后,太陽終于讓棉花綻開了笑臉,江漢平原暖和了起來。28日下午3時,記者來到彭嶺村時,周文清正在大門口和老伴一起剝棉花。提起今年的棉價,他說:10月10日,他賣出了今年收獲的第一批籽棉760斤,每斤4.4元;10月20日,他賣出第二批籽棉1100斤,每斤5.65元;目前,當地的收購價格是每斤5.85元。他還有1/3的棉花沒有收獲,準備分兩批出售。
一畝地的棉花可以掙多少錢呢?周文清給我們算了一筆收支帳:一畝地(標準畝)產棉花400多斤,按已經售出的平均價格5元計算,可以收入2000元。除去一季的肥料350元、農藥100元、種子50元,不算人工,一畝可以獲利1500元。
“今年價格漲了這么多,收成應該比往年要高很多!”面對記者的感慨,周文清解釋說:“今年氣溫偏低,雨季太長,產量減了。往年,畝產可以達到500多斤。按去年的價格每斤籽棉2.8元到3元,除去成本,一畝可以結余1000元。跟去年相比,今年每畝收入可以增加500元以上。”
增收是肯定的,但周文清似乎高興不起來。他的擔心棉價上漲,生產、生活物資也都跟著上漲。再加上收獲期延長,人工的投入要比年更多。去年,10月底棉花收獲就基本結束了,但是今年,要推遲一個月。記者一眼望去,在彭嶺村,一望無際的棉田里,正在開花和未開的棉桃還有很多。另外,收獲季節遲了,冬播也要遲,油菜的種植季節已經錯過了,只能種小麥,并且明年還會減產。
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王標:“今年減產不減收,擔心明年成本增加”
李市鎮棉花種植戶9000戶,今年棉花種植面積達3.5萬畝,比去年增4000畝。很多地方棉花種植面積萎縮,李市鎮怎么會逆勢而上?
李市鎮農技服務中心主任王標說,這得益于年初對棉花行情的準確預測。首先,棉花是李市鎮的優勢產業,省、市級棉花加工龍頭企業就有4家,擴大棉花種植面種有“靠山”。其次,當地農民有傳統的棉花種植習慣,經驗豐富,種植水平也比較高。再加上連續幾年棉花價格下滑,棉花產量減少,市場上棉花供不應求。通過向市縣農業專家請教,分析行情后,鎮里鼓勵農戶種植棉花,并逐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產量。由于今年氣候異常,9月15日,測產結果為畝平434斤。10月上旬抽樣調查,畝產420斤。而往年,棉花平均畝產為500斤左右。“今年棉花種植減產不減收,加價沒加成本,畝產平均減少約15%,畝平增收約25%。”
對于明年的棉花種植,跟周文清一樣,王標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一是棉花種植成本投入,如果肥料、種子等漲幅超過10%,農戶就承受不起了。二是用工投入較大,同樣的種植面積,水稻由于機械化程度較高,勞動力投入只有棉花的1/3。如果成本增幅的投入超過了漲價帶來的效益,農戶們也會放棄種植棉花,改種芝麻、花生等旱雜糧。
“在高棉價的刺激下,明年的棉花種植面積估計增加10%。”彭嶺村村支部書記張文剛認為,全村依托省級龍頭企業彭嶺棉花有限公司,發揮棉花種植優勢,發展訂單農業和打工經濟,在當地已成為一大特色,棉農不會輕易放棄。
棉花加工企業負責人陳作文:“天天虧損、天天加工”
沙洋作為江漢平原的棉花集散地之一,一批棉花加工企業也應運而生。位于彭嶺村的沙洋縣彭嶺棉花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9月,是一家集棉花收購、加工、倉儲、貿易于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公司2007年被認定為湖北省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同年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并參加全省棉花加工業設備更新改造驗收合格。公司擁有與國際接軌的400型打包機及國內先進的加工生產線,并配備有大型烘干設備和異性纖維清理車間,產品遠銷廣西、福建、湖南、武漢等全國十幾個省市,年加工皮棉能力18000噸。他的經營狀況,是當地棉花產業的一個縮影。
“作為棉花這個加工產業鏈條上的第一關,盈也好,虧也好,首先都由我們扛著。”公司負責人陳作文說,往年加工皮棉都在8000噸,今年到目前只有2000噸。目前,成本價格從每噸13000元,漲到了26000元。加工一噸,前幾個月每月虧2000元到3000元,現在每月虧1000元。
對于棉花價格,作為當地最大的棉花加工企業負責人,陳作文左右為難:價高了,需要大量的收儲資金,公司收不起;價低了,農戶們種不起了,可能出現無花可收。從銀行爭取到的2億元資金,因價格一路“高燒”,他也不敢全部動用。
他希望價格能調整到一個讓農戶有收益的水平,讓農戶種棉花有錢可掙,穩定種植面積,讓整個行業健康發展。隨著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在外打工一個月也能掙2000元左右。“目前,種一畝地棉花的收益不如打半個月的工。”陳作文說,當地種植棉花的主力軍都在45歲以上了,因為不能出去打工,只有在家種些棉花,這樣總比閑著強——他們沒有算自己的勞動力成本。“一斤籽棉5元以下,老百姓就種不起了。”
下一篇:面粉全合格
上一篇:“糧油營養入省行” 活動在京啟動
產品分類
/ Product List
技術文章
/ Technic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