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香”滴中食品添加劑軟肋
來源: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10-10-13 閱讀次
只需滴入一兩滴,一鍋清水就能變成鮮美無比的高湯,散發出來的香味堪比文火慢燉的濃湯。這種神奇添加劑名叫“一滴香”。記者連日探訪,發現這種名為“一滴香”的添加劑,廣泛使用于餐飲業,已成業內公開秘密。食品專家稱,長期使用該食物添加劑對人體有害,但目前國家尚無禁止標準。
生活品味追求原汁原味,哪怕是一杯牛奶,一滴油,一碗面。看完這些新聞令人有些不悅,還記得前些日子面粉增白劑存廢論戰20年,除了主張派與反對派打不完的口水仗,第三方權威機構始終沒有給出驗證結論,僅此時隔一周之多,“一滴香”再次上演,兩起事件異體同質之處在于公眾爭論的焦點依然是添加劑對身體健康到底有沒有害,當又一起關于添加劑的口水之戰躍躍欲試之時,權威機構應該及時還原真相消除“食品恐慌”。
然而,雖然媒體不斷報道“一滴香”,但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權威部門公布“一滴香”科學檢測報告。杭州質監部門曾對“一滴香”做過檢查,但并未查出產品有任何問題,符合食品市場準入條件和生產加工使用條件,至于是否對人體有害,則由衛生部門負責檢測。據說,某記者就此買到的“一滴香”產品送去檢測對衛生部相關部門進行了電話采訪。得到的答復是檢測中心只負責檢測記者提出的該產品具體所含物質,籠統的有害物質檢測沒法做,也不可能把相關產品中所有物質都檢測出來。
既然國家權威質監部門不能對使用添加劑的成品送檢中有效對未知物質進行成分分析,那么公眾不得不追問食品添加劑的存在是否有些太過風險。更令人臆測的是,當前市面上銷售的含有添加劑的食品是否都會存在問題,雖然這樣的判斷可能有些太過籠統,但問題是,權威檢測部分無法對未知物質進行成分分析,其食品質量監督從何談起?僅此一張產品合格的標簽就能說明安全放心食用?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質監部門職能無法對未知物質進行成分分析,只有提供產品的配方或者提供送檢物質的具體名稱,才能進行相關物質的檢測。換句話說,要想檢測分析還得依賴生產企業提供配方或者物質名稱,如果企業社會健康責任缺失,偷梁換柱,掛羊頭買狗肉,對問題產品的曝光程度甚是難上加難,類似于以次充好的蒙騙行為在整個社會經濟產業鏈中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況且,關系企業命脈的產品配方成分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從而,流向終端消費市場的產品,該如何管控質量監督。由此看看,雖有食品質量監督安全條文,但其執行不切實際,質量監管執行力度成為空擋。
添加劑存廢爭論一直沒有停歇,當一起又一起關于添加劑的事件曝之于眾,公眾總是迫不及待得追問來自權威的聲音。然而,時間一天又一天過去始終沒有答案,如此推演,究竟何時才能了結,市場質量監管,超標、泛濫使添加劑其問責長效監督機制從何談起。與其長久口水之戰,而權威機構無法提供成分分析,倒不如對那些檢測上有技術困難的食品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劑,還公眾綠色生活品味原汁原味。
公眾對添加劑的敏感與質疑,凸顯出當前食品健康安全正在面臨著時代危機。當今,越來越多的食品使用添加劑,相對食品安全泛濫事件也愈來愈多,部分黑心企業對添加劑肆無忌憚、跨越紅線是不爭的事實。更讓人揪心的是,面對食品質量質疑,到底誰說了算?事實上,諸多的健康安全事例已經讓公眾對食品健康安全信任正在逐漸喪失,如何才能挽回公眾對食品安全之信心是當前迫切需要面對的社會問題。
生活品味追求原汁原味,哪怕是一杯牛奶,一滴油,一碗面。看完這些新聞令人有些不悅,還記得前些日子面粉增白劑存廢論戰20年,除了主張派與反對派打不完的口水仗,第三方權威機構始終沒有給出驗證結論,僅此時隔一周之多,“一滴香”再次上演,兩起事件異體同質之處在于公眾爭論的焦點依然是添加劑對身體健康到底有沒有害,當又一起關于添加劑的口水之戰躍躍欲試之時,權威機構應該及時還原真相消除“食品恐慌”。
然而,雖然媒體不斷報道“一滴香”,但至今沒有任何一個權威部門公布“一滴香”科學檢測報告。杭州質監部門曾對“一滴香”做過檢查,但并未查出產品有任何問題,符合食品市場準入條件和生產加工使用條件,至于是否對人體有害,則由衛生部門負責檢測。據說,某記者就此買到的“一滴香”產品送去檢測對衛生部相關部門進行了電話采訪。得到的答復是檢測中心只負責檢測記者提出的該產品具體所含物質,籠統的有害物質檢測沒法做,也不可能把相關產品中所有物質都檢測出來。
既然國家權威質監部門不能對使用添加劑的成品送檢中有效對未知物質進行成分分析,那么公眾不得不追問食品添加劑的存在是否有些太過風險。更令人臆測的是,當前市面上銷售的含有添加劑的食品是否都會存在問題,雖然這樣的判斷可能有些太過籠統,但問題是,權威檢測部分無法對未知物質進行成分分析,其食品質量監督從何談起?僅此一張產品合格的標簽就能說明安全放心食用?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質監部門職能無法對未知物質進行成分分析,只有提供產品的配方或者提供送檢物質的具體名稱,才能進行相關物質的檢測。換句話說,要想檢測分析還得依賴生產企業提供配方或者物質名稱,如果企業社會健康責任缺失,偷梁換柱,掛羊頭買狗肉,對問題產品的曝光程度甚是難上加難,類似于以次充好的蒙騙行為在整個社會經濟產業鏈中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況且,關系企業命脈的產品配方成分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從而,流向終端消費市場的產品,該如何管控質量監督。由此看看,雖有食品質量監督安全條文,但其執行不切實際,質量監管執行力度成為空擋。
添加劑存廢爭論一直沒有停歇,當一起又一起關于添加劑的事件曝之于眾,公眾總是迫不及待得追問來自權威的聲音。然而,時間一天又一天過去始終沒有答案,如此推演,究竟何時才能了結,市場質量監管,超標、泛濫使添加劑其問責長效監督機制從何談起。與其長久口水之戰,而權威機構無法提供成分分析,倒不如對那些檢測上有技術困難的食品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劑,還公眾綠色生活品味原汁原味。
公眾對添加劑的敏感與質疑,凸顯出當前食品健康安全正在面臨著時代危機。當今,越來越多的食品使用添加劑,相對食品安全泛濫事件也愈來愈多,部分黑心企業對添加劑肆無忌憚、跨越紅線是不爭的事實。更讓人揪心的是,面對食品質量質疑,到底誰說了算?事實上,諸多的健康安全事例已經讓公眾對食品健康安全信任正在逐漸喪失,如何才能挽回公眾對食品安全之信心是當前迫切需要面對的社會問題。
下一篇:寧波食品安全報告的臺前幕后
產品分類
/ Product List
技術文章
/ Technic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