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價大考:收儲庫購小麥被指濫竽充數
來源: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10-08-19 閱讀次
8月1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7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3.3%的同比漲幅,較6月擴大0.4個百分點,創下新高。其中,食品漲價因素一馬當先,貢獻率高達75%。而針對CPI的后期走勢,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指出,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將是影響CPI的重要變數。
如何維穩糧價,正考驗著各方智慧。
禍起天災?
夏季伊始,在俄羅斯,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的史上最高溫,過去30年內最為嚴重的干旱,以及該國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火災,一齊爆發。其主要出口作物小麥的預期產量已被美國農業部由去年的6170萬噸下調至4500萬噸。
與俄一起經受“烤”驗、直面“小麥”危機的還有全球第六大小麥出口國烏克蘭以及哈薩克斯坦。8月17日,烏決定減半糧食出口,期限為9月1日到今年12月31日,成為繼俄羅斯后第二個限制谷物出口的國家。
據國際谷物理事會統計,俄、烏、哈的小麥出口總量占全球的1/4,而目前三地的旱災致使全球小麥儲量下降2.5%,落至1.92億噸。
與此同時,不少“下過雨”的國家卻泡在了水里。加拿大小麥局預計,由于天氣陰濕影響正常播種,世界主要小麥產區加拿大的小麥產量將較去年減少17%。
在洪水肆虐的印度,“賑災”升格為“政災”。由于印政府疏于修葺基礎設施,大量儲備小麥浸水腐爛。與其接壤的宿敵巴基斯坦亦深陷洪災,近60萬噸儲備小麥被沖毀,食品供應大面積中斷。
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章玉貴告訴時代周報,持續的自然災害是國際小麥價格走高的顯性原因。目前,俄現貨市場上,面粉、面包大幅漲價,后者僅7月就提價20%,大約為該國正常情況下一年半的漲幅。
7月以來,小麥期價亦一路飆升。8月5日,俄宣布出口禁令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9月交割的軟紅冬小麥期貨,上漲幅度達到交易所設置的每日限度60美分,收于每蒲式耳785.75美分,較前一交易日上漲8.3%,觸及23個月以來的最高位,與6月的低點相比,上漲接近80%。
此外,與不少“國際糧倉”相仿,今年,國內糧市亦“風不調雨不順”。入汛以來,華南北部、江南以及西南東部的降雨量比常年增加30%—100%,致使全國28個省(區、市)遭受洪災,累計農作物受災9172千公頃。對此,國元證券(13.18,0.21,1.62%)分析指出,保守估計,國內水稻預計將因此減產15%。
殃及CPI
目前,據國家發改委監測,7月,全國主產區糧食收購價格、36個大中城市糧食零售價格均穩中有升。主產區小麥平均收購價為每50公斤(下同)98.66元,比上月上漲1.21%;稻谷平均收購價格為109.32元,上漲0.44%;玉米平均收購價格為91.81元,比上月上漲 1.98%。多位受訪者表示,8月的漲幅必定更加兇猛。
糧價穩,百價穩。但目前,異常天氣刺激糧價走高,已被認為是食品漲價的主要推手,并抬高了通脹預期。
“半個月前,還有不少行業分析鼓勵投資者放松,短期內不會出現通脹。而現在,幾乎所有研究報告都加上了糧價兇猛、謹防通脹這一條。”某知名證券的李姓分析師如是告訴時代周報。
8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CPI指數,3.3%的同比漲幅,已高于業內普遍認定的3%的通脹紅線。在新漲價因素中,食品漲價的貢獻度接近75%。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認為,最主要的上行因素是近期農產品價格的變動,特別是隨著小麥減產,國際糧價上漲將刺激國內市場。
8月13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發表了官方意見。首先,我國糧市長期自給自足,進口量不足糧食總量的1%,基本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其次,國際糧價大幅低于國內,即便暴漲之后,也難對我國糧市形成沖擊。再次,我國今年夏糧總產2462億斤,為歷史第三高產年,而冬小麥產量較去年增收20億斤,實現連續第7年增產。這說明政府完全有能力彌補目前的糧食減產,穩定價格。
然而,據時代周報了解,農業部有關“冬小麥產量受災害天氣影響不降反增”的說法已被不少業內人士質疑。而且,近日,河北某大型面粉加工企業曾致信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聲稱收儲庫收購小麥時不在質量上嚴格把關,故意不清理就入庫,濫竽充數。
事實上,盡管國際糧價大幅撬動國內市場的幾率不大,但作為糧食進口國,國際糧價上漲必然傳入國內。
一位不愿具名的證券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就算國內小麥連年豐收,但對于玉米的進口需求卻逐年增長。年初至今,玉米漲價7%—8%,這得益于政府一直拋售臨儲,目前,還剩100萬噸,緊接著,要拋售央儲。但央儲關系國家安全,如果政府決定加大進口,玉米就會成為漲價風險的傳導線。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看來,更為可怕的是,繼俄羅斯、烏克蘭之后,如果哈薩克斯坦等國亦“跟風”限制出口,必然引起期貨市場震蕩,一旦國際投機資本伺機“爆炒”,那么,當國際糧價大幅拉高,國內商家便會不惜壓貨,等待外國糧商高價購買,而國內糧價勢必全線上揚。
考驗調控
面對國內的糧食減產危機,以及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市場構成的潛在威脅,目前的國家調控已將工作重心轉向秋糧。
8月1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糧生產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奪取秋糧豐收,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好勢頭,對于保障市場供應,管理通脹預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會議決定,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資金,對南方主產區7300萬畝雙季晚稻和東北地區6000萬畝粳稻實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
由此可見,領導層面已注意到,天氣因素造成的糧食減產對物價走勢以及通脹預期影響顯著。但在招商證券(21.91,0.18,0.83%)宏觀分析師謝亞軒看來,當前自然災害的影響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主要歸因于通貨膨脹的預期,而非其本身供需失衡的結果。通脹預期通過影響供給層面的擾動而影響糧食價格的正常走勢。
對此,宏觀經濟分析師劉濤認為,中國應盡快抑制通脹預期,必要時出臺更為嚴格的調控政策,比如,控制信貸發放規模,遏制糧價炒作和集體哄抬糧油價格的壟斷行為,等等。
事實上,7月28日,包括國家發改委在內的六部委曾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嚴格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及臨時存儲糧油收購政策,嚴查利用近期災害性天氣、抬價收購糧食造成糧價上漲預期增強的做法。但是,在全球資金過剩的背景下,抑制通脹預期并不能徹底化解糧價攀高的危機。
“糧價上漲,更主要的原因是流動性推動。”孫立堅告訴時代周報,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背景是流動性過剩。投資者缺的不是錢,是投資渠道,而農產品結構性或區域性的短缺,正好成為投資、投機資金炒作農產品價格的借口。
號稱“市場圣人”的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杰斯就是例證之一。7月19日,中國金融衍生品投資峰會后,羅杰斯“傾吐”了投資秘方。他認為,無論是美國國債還是全球股市,前景都趨于黯淡,反倒是名不見經傳的農產品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意外的驚喜。早在3年前,羅本人就清空了美國房產,將農產品作為其為數不多的投資項目之一,而在此輪國際糧價上漲之前,他正四處游說,鼓勵投機者積極抄底農產品。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糧食身兼多重角色,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工業原材料,還是金融投資產品,所以,維穩糧價必須多管齊下。在金融層面,中國應聯合其他國家督促美、歐等金融市場加強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監管,包括限制投機者在農產品上的交易數量、曝光參與交易此類期貨的交易商身份。
如何維穩糧價,正考驗著各方智慧。
禍起天災?
夏季伊始,在俄羅斯,自1880年有記錄以來的史上最高溫,過去30年內最為嚴重的干旱,以及該國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火災,一齊爆發。其主要出口作物小麥的預期產量已被美國農業部由去年的6170萬噸下調至4500萬噸。
與俄一起經受“烤”驗、直面“小麥”危機的還有全球第六大小麥出口國烏克蘭以及哈薩克斯坦。8月17日,烏決定減半糧食出口,期限為9月1日到今年12月31日,成為繼俄羅斯后第二個限制谷物出口的國家。
據國際谷物理事會統計,俄、烏、哈的小麥出口總量占全球的1/4,而目前三地的旱災致使全球小麥儲量下降2.5%,落至1.92億噸。
與此同時,不少“下過雨”的國家卻泡在了水里。加拿大小麥局預計,由于天氣陰濕影響正常播種,世界主要小麥產區加拿大的小麥產量將較去年減少17%。
在洪水肆虐的印度,“賑災”升格為“政災”。由于印政府疏于修葺基礎設施,大量儲備小麥浸水腐爛。與其接壤的宿敵巴基斯坦亦深陷洪災,近60萬噸儲備小麥被沖毀,食品供應大面積中斷。
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經濟學博士章玉貴告訴時代周報,持續的自然災害是國際小麥價格走高的顯性原因。目前,俄現貨市場上,面粉、面包大幅漲價,后者僅7月就提價20%,大約為該國正常情況下一年半的漲幅。
7月以來,小麥期價亦一路飆升。8月5日,俄宣布出口禁令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9月交割的軟紅冬小麥期貨,上漲幅度達到交易所設置的每日限度60美分,收于每蒲式耳785.75美分,較前一交易日上漲8.3%,觸及23個月以來的最高位,與6月的低點相比,上漲接近80%。
此外,與不少“國際糧倉”相仿,今年,國內糧市亦“風不調雨不順”。入汛以來,華南北部、江南以及西南東部的降雨量比常年增加30%—100%,致使全國28個省(區、市)遭受洪災,累計農作物受災9172千公頃。對此,國元證券(13.18,0.21,1.62%)分析指出,保守估計,國內水稻預計將因此減產15%。
殃及CPI
目前,據國家發改委監測,7月,全國主產區糧食收購價格、36個大中城市糧食零售價格均穩中有升。主產區小麥平均收購價為每50公斤(下同)98.66元,比上月上漲1.21%;稻谷平均收購價格為109.32元,上漲0.44%;玉米平均收購價格為91.81元,比上月上漲 1.98%。多位受訪者表示,8月的漲幅必定更加兇猛。
糧價穩,百價穩。但目前,異常天氣刺激糧價走高,已被認為是食品漲價的主要推手,并抬高了通脹預期。
“半個月前,還有不少行業分析鼓勵投資者放松,短期內不會出現通脹。而現在,幾乎所有研究報告都加上了糧價兇猛、謹防通脹這一條。”某知名證券的李姓分析師如是告訴時代周報。
8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CPI指數,3.3%的同比漲幅,已高于業內普遍認定的3%的通脹紅線。在新漲價因素中,食品漲價的貢獻度接近75%。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認為,最主要的上行因素是近期農產品價格的變動,特別是隨著小麥減產,國際糧價上漲將刺激國內市場。
8月13日,國家發改委價格司發表了官方意見。首先,我國糧市長期自給自足,進口量不足糧食總量的1%,基本不受國際市場的影響。其次,國際糧價大幅低于國內,即便暴漲之后,也難對我國糧市形成沖擊。再次,我國今年夏糧總產2462億斤,為歷史第三高產年,而冬小麥產量較去年增收20億斤,實現連續第7年增產。這說明政府完全有能力彌補目前的糧食減產,穩定價格。
然而,據時代周報了解,農業部有關“冬小麥產量受災害天氣影響不降反增”的說法已被不少業內人士質疑。而且,近日,河北某大型面粉加工企業曾致信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國家糧食局,聲稱收儲庫收購小麥時不在質量上嚴格把關,故意不清理就入庫,濫竽充數。
事實上,盡管國際糧價大幅撬動國內市場的幾率不大,但作為糧食進口國,國際糧價上漲必然傳入國內。
一位不愿具名的證券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就算國內小麥連年豐收,但對于玉米的進口需求卻逐年增長。年初至今,玉米漲價7%—8%,這得益于政府一直拋售臨儲,目前,還剩100萬噸,緊接著,要拋售央儲。但央儲關系國家安全,如果政府決定加大進口,玉米就會成為漲價風險的傳導線。
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看來,更為可怕的是,繼俄羅斯、烏克蘭之后,如果哈薩克斯坦等國亦“跟風”限制出口,必然引起期貨市場震蕩,一旦國際投機資本伺機“爆炒”,那么,當國際糧價大幅拉高,國內商家便會不惜壓貨,等待外國糧商高價購買,而國內糧價勢必全線上揚。
考驗調控
面對國內的糧食減產危機,以及國際糧價上漲對國內市場構成的潛在威脅,目前的國家調控已將工作重心轉向秋糧。
8月11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支持晚稻及秋糧生產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奪取秋糧豐收,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好勢頭,對于保障市場供應,管理通脹預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會議決定,中央財政安排11億元資金,對南方主產區7300萬畝雙季晚稻和東北地區6000萬畝粳稻實行增施肥促早熟防病蟲補助。
由此可見,領導層面已注意到,天氣因素造成的糧食減產對物價走勢以及通脹預期影響顯著。但在招商證券(21.91,0.18,0.83%)宏觀分析師謝亞軒看來,當前自然災害的影響下,糧食等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主要歸因于通貨膨脹的預期,而非其本身供需失衡的結果。通脹預期通過影響供給層面的擾動而影響糧食價格的正常走勢。
對此,宏觀經濟分析師劉濤認為,中國應盡快抑制通脹預期,必要時出臺更為嚴格的調控政策,比如,控制信貸發放規模,遏制糧價炒作和集體哄抬糧油價格的壟斷行為,等等。
事實上,7月28日,包括國家發改委在內的六部委曾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各地嚴格執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格及臨時存儲糧油收購政策,嚴查利用近期災害性天氣、抬價收購糧食造成糧價上漲預期增強的做法。但是,在全球資金過剩的背景下,抑制通脹預期并不能徹底化解糧價攀高的危機。
“糧價上漲,更主要的原因是流動性推動。”孫立堅告訴時代周報,目前,最主要的金融背景是流動性過剩。投資者缺的不是錢,是投資渠道,而農產品結構性或區域性的短缺,正好成為投資、投機資金炒作農產品價格的借口。
號稱“市場圣人”的國際投資大師吉姆·羅杰斯就是例證之一。7月19日,中國金融衍生品投資峰會后,羅杰斯“傾吐”了投資秘方。他認為,無論是美國國債還是全球股市,前景都趨于黯淡,反倒是名不見經傳的農產品可能會給投資者帶來意外的驚喜。早在3年前,羅本人就清空了美國房產,將農產品作為其為數不多的投資項目之一,而在此輪國際糧價上漲之前,他正四處游說,鼓勵投機者積極抄底農產品。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糧食身兼多重角色,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工業原材料,還是金融投資產品,所以,維穩糧價必須多管齊下。在金融層面,中國應聯合其他國家督促美、歐等金融市場加強對農產品期貨市場的監管,包括限制投機者在農產品上的交易數量、曝光參與交易此類期貨的交易商身份。
下一篇:國內產銷區麥價持穩,局部下降
上一篇:武漢饅頭和米粉抽檢全部不合格
產品分類
/ Product List
技術文章
/ Technical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