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指帶頭推高小麥價格中儲糧內部人士稱“有點冤”
新小麥上市爭購的現象已趨于緩和,然而,針對我國糧食收購的頭號主角——中央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下稱中儲糧)的指責聲卻并未停息。
面對“參與推高糧價”的質疑,昨日(7月26日),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表示“有點冤。”
中儲糧成眾矢之的
6月底,多個小麥主產區的小麥收購價首次沖破1元/斤,遠高于國家制定的201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三等白小麥0.9元/斤、紅小麥和混合麥0.86元/斤),并一度出現“搶購潮”。
據報道,國家發改委、糧食局等調查人員分批前往河北、山東等小麥主產區,檢查收購工作。同時,一份由國家糧食局撰寫的有關 “糧價上漲”原因的調研報告近日已上報至國務院,矛頭直指中儲糧。
作為被指責方,中儲糧總公司并未對此作出公開回應。不過,一位中儲糧內部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論中儲糧今年的小麥收購量,河南最高,而江蘇、河北、山東等省收購量均不高,但河南正是這幾個小麥主產省中價格較低的。
據了解,6月底小麥市場價格分別為:河南和安徽0.95元/斤左右、山東0.99~1.03元/斤、江蘇0.98~1.03元/斤、河北、山西、陜西均在1元/斤以上。
“而且,在2009年國家政策性糧食收購中,中儲糧收購的稻谷還不到總產量的20%。”上述人士稱,從各地的小麥價格和收購量來看,中儲糧都不應該是此番漲價的主因。
據中儲糧統計,2006年至2009年,中儲糧年均政策性糧食業務量達到4700萬噸左右,而2009年我國糧食產量已經超過53000萬噸。
對于“20%”的占比,東方艾格糧食分析師馬文鋒表示 “差不多”,不過由于“進的多,出的少”,目前中儲糧手中累計存糧估計占到全國的一半,但很大一部分為國家戰略性儲備糧。
“漲價的事不能全怪中儲糧,因為物價整體都呈上漲趨勢,如果糧價不漲,明年誰種糧食?”馬文鋒認為,目前的糧價波動仍在平穩上漲的范圍內,而糧食收儲政策的存在很有必要,一旦中儲糧這么龐大的政策糧供給能力缺失后,中國的糧價波動可能非常驚人。
他對記者指出,雖然糧食收儲政策在具體執行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但推動糧價上漲的根本原因是強烈的看漲預期,這并不是中儲糧造成的。
市場價高于托市價非壞事
在7月16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部新聞發言人陳萌山也曾表示,出現小麥漲價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國家提高了小麥最低收購價格,以及今年增加了收購主體。”
由于收購政策的調整,今年的糧食收購戰場并非是中儲糧一家壟斷,還加入了中糧、華糧等國字號大型企業。另外,部分大型跨國糧商也在其中搶占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