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現代化要著力解決五個問題
著力解決在農業經濟高基數上難以持續保持高增長的問題
與周邊地區相比,常德農業無論是單產還是總量,都已經處于一個相對高位水平。糧食產量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強,油菜產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棉花產量占到全省的一半!笆晃濉睍r期,常德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88%,2010年達到280.1億元,居全省領先水平。但是,仔細考量其增長特點和趨勢,就會發現,常德市農業更多體現為一種傳統優勢、量的優勢,而在結構、質量和效益上并不突出,增長后勁不足的問題已經顯現。從長遠來看,常德農業如果不在優化結構、提升質量、提高效益上下大力氣,遲早會遭遇“增長的極限”,更談不上持續高速增長。“十二五”時期,要圍繞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著力解決內部結構不優的問題,提高畜牧水產業和林業在大農業中的比重;著力解決名優品牌不多的問題,加強品牌培育與整合,著力扶持企業爭創名優品牌,發展區域性品牌,打造政府主導品牌,用品牌提質量、增效益;著力解決加工轉化不夠的問題,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
著力解決農業補貼政策上行空間有限而農民對政策預期過高的問題
出于保障糧食安全和平衡大宗農產品供求的戰略需要,2004年,國家開始對種糧農民進行直接補貼,以后幾年,農業補貼范圍不斷拓寬,規模持續擴大。除補貼政策外,國家還逐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實施臨時收儲制度。兩種政策并駕齊驅,提高了農民收入,調動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大宗農產品生產的積極性。但是,這種補貼提價政策也使部分農民對提高補貼標準和農產品收購價格寄予過高期望。解決這個問題既要保證糧食及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又要有力促進農民增收,把過度依賴政策補貼的部分農民的注意力引導轉移到多渠道創收上來。其核心點是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糧食補貼和價格政策,保證農民種糧的基本收益,進而保障糧食安全;立足基礎挖潛增效,提高農業比較效益;促進農民轉移就業,進一步提高工資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
著力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對接不暢的問題
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不相適應的問題越來越尖銳,成為制約農業現代化的重大瓶頸。小農經濟的最大缺陷,就是既難以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也難以保證產品質量。但是,我國人多地少的特殊國情,賦予了土地生存保障功能,也就決定了我國短時期之內,不可能走北美等發達國家以大規模農場為特征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只能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在這方面,常德有亮點,但更多的是差距。化解市場風險、提升產品質量,常德任重道遠,必須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實現大的突破,架設起小生產與大市場連通的橋梁。尤其是要進一步搞活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鼓勵農民合作,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標準農業,確保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符合市場的質量要求和統一標準。
著力解決農業自然依賴度高而農業自然風險大的問題
對自然環境的高度依賴性,決定了農業的天然弱質性。農業生產者除面臨市場風險之外,還要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農業要有好收成,除了“人努力”,還要“天幫忙”。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有效抗御自然風險,是推進農業現代化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今后,要著力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乘中央一號文件的東風,大打“水利攻堅戰”,全面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加強以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為重點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不斷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加強以農業保險為重點的抗風險政策體系建設,逐步建立規范有序、覆蓋整個農業及農村的農業保險長效機制。
著力解決農業生產要素需求與供給嚴重失衡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在逐漸松動,但仍未從根本上發生改變,農業在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中仍處于不利地位,資金、技術、人才等發展資源仍在源源不斷地從農村流向城市。基于農業相對低下的比較效益和仍然堅固的城鄉二元結構,地方政府應在政策上向“三農”進一步傾斜,通過建立政策性資源配置機制,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農村回流,更好地滿足農業現代化的實際需要。當前,各級政府工作的著力點就是要加快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引導和推動農村金融由“抽水”向“供水”轉變;塑造現代職業農民,在繼續做好勞務輸出的管理和服務的同時,積極引導部分農民工回鄉創業,讓創業者把資金和發達地區的市場觀念、技術、管理帶回農村,使他們成為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草根”力量;深入開展科技入戶工程,提高農民的專業技能,在全市造就一大批現代職業農民;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快科技興農步伐,讓科技資源成為農業現代化的源頭活水和驅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