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墾系統給農產品建檔案
來源: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10-11-08 閱讀次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以來,雙邊農產品貿易的大幅增長對農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第七屆中國-東盟博覽會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論壇”上,專家提出,農墾系統傾力推動建立“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新模式,以實現農產品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大大提升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農產品有“身份證”
在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論壇舉辦的同時,以“創新理念、安全追溯、合作發展”為主題的全國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專題展示活動也在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舉辦。共有27個墾區、熱區和地方農業系統的87個企業參加了此次專題展示活動,產品涉及禽肉、水果、谷物、蔬菜和茶葉五大類。
記者現場親身感受了農產品質量追溯帶來的“放心食品”追溯過程。記者選中一包果仁,工作人員在觸摸查詢系統上用識碼器讀出商品上的編碼,查詢結果立即出現在屏幕上:產品名稱、種植基地、收購日期、收購責任人、加工企業、生產日期、加工負責人、產地等信息一應俱全。
工作人員表示,除了現場的查詢系統外,還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短信查詢到這個公共查詢平臺的信息。而在內部使用質量監管綜合平臺上,則有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記者查詢一包有機米的信息,結果顯示了其種植環節、加工環節、運輸環節等各個單元質量安全的全程記錄,僅種植環節就記錄了種子處理、育秧施肥、育秧施藥、大田施肥、大田施藥、田間作業、收割信息7項記錄。繼續點擊大田施肥記錄,又顯示出這包米的施肥日期,肥料的品種、生產商以及施肥效用、施用量、施肥方法等。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現場展示的質量可追溯農產品都帶有質量追溯查詢編碼,這就是這些農產品的“身份證”。“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運用計算機、網絡通訊、數字化物流管理等技術,對農產品從生產源頭到消費市場實施精細化管理,全程記錄種養戶在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信息,并賦予‘身份證’,使農產品質量有了較強的可追溯性,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質量安全處處長韓學軍說:“農產品質量追溯就是要建立‘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新模式。”
追溯體系成效初顯
“農墾系統作為農業系統的國家隊,在推廣放心食品方面有責任和義務、也有條件率先探索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胡建鋒說,通過不懈努力和自主創新,農墾系統已經建立起了與國際基本接軌、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追溯規模穩步擴大,追溯能力日益增強,追溯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市場占有率、競爭力和追溯企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胡建鋒介紹說,目前共有32個墾區和部分省市的100家企業開展了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工作。追溯產品涉及谷物、面粉、蔬菜、水果、禽肉、畜肉、茶葉、農產品加工品8大類147個品種。追溯數據中心已存儲30多萬批次可追溯農產品的信息。兩年來,共為消費者提供短信、網絡、電話查詢服務5.2萬次。
“質量可追溯農產品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質量可追溯的柑橘產品較同類產品價格平均高出10%左右,貼標簽的高檔茶葉售價提高20%至30%。”廣西壯族自治區農墾局局長劉剛介紹說。
與此同時,廣西農墾還通過質量追溯系統建設,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發展。源頭、立新農場通過柑橘協會的技術服務和加工廠的銷售服務,吸引周邊種果大戶入會,帶動周邊6000多農戶按質量追溯系統的要求種植柑橘2.2萬畝,每年農民增加收入4900多萬元。永新畜牧集團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2500多個農戶發展生豬養殖,年出欄生豬37.5萬頭。
追溯體系推廣存在制約因素
農墾部門人士表示,當前推廣質量追溯體系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需予以重視。
一是群眾對農產品質量追溯認知存在不足。相關專家認為,需擴大對農產品質量追溯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系統對于食品安全的意義。
二是進入市場的渠道尚不完善。當前,廣西農墾在南寧、柳州等城市設有專營店售賣茶葉等保質期較長的質量可追溯農產品,對于蔬菜、肉類等生鮮農產品,僅在南寧設有一家專營店。業內人士呼吁,應為質量可追溯農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便利。
三是亟待擴大質量追溯農產品的規模和范圍。當前,只有20多家地方企業參與到農墾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中,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國家已明確提出“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菜籃子’產品五年基本實現可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專家認為,實現這一目標任重而道遠,可逐步在一些大城市試行農產品準入制度和執行時間表,在幾年內不能達到農產品質量追溯要求的農產品要限制在超市銷售,以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
農產品有“身份證”
在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論壇舉辦的同時,以“創新理念、安全追溯、合作發展”為主題的全國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專題展示活動也在本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舉辦。共有27個墾區、熱區和地方農業系統的87個企業參加了此次專題展示活動,產品涉及禽肉、水果、谷物、蔬菜和茶葉五大類。
記者現場親身感受了農產品質量追溯帶來的“放心食品”追溯過程。記者選中一包果仁,工作人員在觸摸查詢系統上用識碼器讀出商品上的編碼,查詢結果立即出現在屏幕上:產品名稱、種植基地、收購日期、收購責任人、加工企業、生產日期、加工負責人、產地等信息一應俱全。
工作人員表示,除了現場的查詢系統外,還可以通過網絡、手機短信查詢到這個公共查詢平臺的信息。而在內部使用質量監管綜合平臺上,則有完整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記者查詢一包有機米的信息,結果顯示了其種植環節、加工環節、運輸環節等各個單元質量安全的全程記錄,僅種植環節就記錄了種子處理、育秧施肥、育秧施藥、大田施肥、大田施藥、田間作業、收割信息7項記錄。繼續點擊大田施肥記錄,又顯示出這包米的施肥日期,肥料的品種、生產商以及施肥效用、施用量、施肥方法等。
據工作人員介紹,在現場展示的質量可追溯農產品都帶有質量追溯查詢編碼,這就是這些農產品的“身份證”。“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運用計算機、網絡通訊、數字化物流管理等技術,對農產品從生產源頭到消費市場實施精細化管理,全程記錄種養戶在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信息,并賦予‘身份證’,使農產品質量有了較強的可追溯性,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國農墾經濟發展中心質量安全處處長韓學軍說:“農產品質量追溯就是要建立‘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新模式。”
追溯體系成效初顯
“農墾系統作為農業系統的國家隊,在推廣放心食品方面有責任和義務、也有條件率先探索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農業部農墾局副局長胡建鋒說,通過不懈努力和自主創新,農墾系統已經建立起了與國際基本接軌、符合我國國情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追溯規模穩步擴大,追溯能力日益增強,追溯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市場占有率、競爭力和追溯企業的經濟效益明顯提升。
胡建鋒介紹說,目前共有32個墾區和部分省市的100家企業開展了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工作。追溯產品涉及谷物、面粉、蔬菜、水果、禽肉、畜肉、茶葉、農產品加工品8大類147個品種。追溯數據中心已存儲30多萬批次可追溯農產品的信息。兩年來,共為消費者提供短信、網絡、電話查詢服務5.2萬次。
“質量可追溯農產品帶來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質量可追溯的柑橘產品較同類產品價格平均高出10%左右,貼標簽的高檔茶葉售價提高20%至30%。”廣西壯族自治區農墾局局長劉剛介紹說。
與此同時,廣西農墾還通過質量追溯系統建設,輻射帶動周邊農村發展。源頭、立新農場通過柑橘協會的技術服務和加工廠的銷售服務,吸引周邊種果大戶入會,帶動周邊6000多農戶按質量追溯系統的要求種植柑橘2.2萬畝,每年農民增加收入4900多萬元。永新畜牧集團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帶動2500多個農戶發展生豬養殖,年出欄生豬37.5萬頭。
追溯體系推廣存在制約因素
農墾部門人士表示,當前推廣質量追溯體系還面臨一些制約因素,需予以重視。
一是群眾對農產品質量追溯認知存在不足。相關專家認為,需擴大對農產品質量追溯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了解這一系統對于食品安全的意義。
二是進入市場的渠道尚不完善。當前,廣西農墾在南寧、柳州等城市設有專營店售賣茶葉等保質期較長的質量可追溯農產品,對于蔬菜、肉類等生鮮農產品,僅在南寧設有一家專營店。業內人士呼吁,應為質量可追溯農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便利。
三是亟待擴大質量追溯農產品的規模和范圍。當前,只有20多家地方企業參與到農墾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中,建立全國統一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國家已明確提出“推進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菜籃子’產品五年基本實現可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高。”專家認為,實現這一目標任重而道遠,可逐步在一些大城市試行農產品準入制度和執行時間表,在幾年內不能達到農產品質量追溯要求的農產品要限制在超市銷售,以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
上一篇:小麥選種的誤區及對策?
產品分類
/ Product List
技術文章
/ Technical Article